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碳排放国家,中国的碳排放峰值、碳排放路径及其综合影响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涉及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个人和组织行为改变、能源系统变革和国际气候治理体系创新等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很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鉴于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复杂性,迫切需要对我国绿低碳发展转型中的关键管理科学问题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实现对转型过程自身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建立起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学,形成国家决策和政策制定的科学支持平台,促进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和高水平研究队伍的建设,是兼具学术与实践价值、体现国家需求的重大研究任务。

为此,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中的关键管理科学问题与政策研究”重大项目。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是该项目的牵头人和总负责人。

2021年年底,该重大项目顺利结题,取得了丰硕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团队成员还积极推动科普宣传活动,向社会大众普及绿色低碳发展科学知识,增强公众对我国“双碳”目标的了解与认识,激发公众关注和投身全球气候治理事业。

现本专栏将该重大项目学术成果、学者之声和活动风采等内容进行汇集,以飨读者。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出现新转折、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中的关键管理科学问题与政策研究”重大项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研究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关键管理科学问题,形成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特征、规律、路径、机制以及关键不确定性的科学描述,建立起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根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长期需要,针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特征与模式、企业与居民的绿色低碳行为、能源系统变革规律、国际气候治理机制等科学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支撑国家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决策和管理实践需求,并造就一支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跨学科研究队伍。

该重大项目包括“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绿色低碳转型特征与模式”、“企业和居民的绿色低碳行为研究”、“能源体系变革的规律与驱动机制研究”、“国际气候治理与合作机制研究”和“绿色低碳转型路径与政策的综合研究”五大课题。


该课题由上海交通大学耿涌教授领衔,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换动力、转方式、调结构与绿色低碳转型的相互影响;绿色低碳转型中环境保护、碳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双赢机制与模式;绿色低碳转型下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优化区域布局;绿色低碳转型下重点产业发展的周期特征与规律;供给侧改革对促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协同效果;进出口贸易对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影响;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加快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近、中、远期目标和政策措施。


该课题由南京师范大学田立新教授负责,主要研究包括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理念、行为方式及其竞争力的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绩效和提高碳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企业异质性和社会交互对提高企业碳生产力作用;居民异质性和社会交互对使用绿色低碳产品的影响;企业和居民的需求侧响应对节能和绿色低碳能源利用的影响;行为干预对企业和居民节能和减少碳排放的作用,以及提出促进绿色低碳生产和消费行为方式改变的政策措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范英教授牵头了该课题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全球长期碳减排目标世界能源体系变革的趋势、驱动机制及其对国际竞争格局的影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变革的驱动机制和能源供需关系特征;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创新与扩散过程不确定性建模;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促进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大规模利用的市场机制设计;能源体制变革的多主体多层级协调机制设计;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能源系统革命和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路径和战略对策。


该课题由清华大学陈文颖教授负责,研究《巴黎协议》新气候治理机制的理论基础和制度保障,评估其效果;全球碳减排义务分担理论与方法;气候治理体系发展过程中主要国家和集团的博弈关系建模;国际气候治理技术转移机制、资金机制和市场机制研究;未来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结构演变;提出我国深入参与并引领国际气候治理体系建设的战略和策略。


清华大学张希良教授领衔了该课题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全球视野下中国以生态文明为指引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和驱动机制;构建能源—碳排放—空气质量—人体健康综合评估模型体系;研究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优化路径;提出实现优化转型路径的优化政策组合;转型路径和政策中的关键不确定性的识别与应对;形成我国长期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和战略思路。




如何实现循环经济全球化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耿涌、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教授Joseph Sarkis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Raimund Bleischwitz,在《自然》发表评论文章,呼吁为了节约资源和能源,各国应共享数据,并协调产业政策和贸易等领域。

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废弃物污染严重、温室气体排放失控、水资源过度浪费等问题层出不穷,预计2050年全球资源需求将翻番。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可持续的资源管理方式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位教授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循环经济全球化策略,鼓励构建包含物质、水、能源等资源流量和存量的全球数据库以管控资源利用情况,倡导建立全球化的循环经济知识共享平台,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国际联盟,积极开发循环经济绩效测量、报告、核算标准和未来产品的循环化标准,并呼吁国际政策制定者在全球范围内采用多种途径来强化规则、解决争端、制定标准。该成果为推进循环经济全球化、制定可持续资源管理的国际协议提供了重要参考。


复杂网络抗毁性取得重要进展

南京师范大学田立新教授等人从实际系统中各子网络耦合模态出发,首次提出了两类耦合巨网络的理论研究框架:确定性耦合模态和任意分布下的耦合模态,得到不同耦合模态下系统相变行为的两类理论解析来研究整个巨系统的弹性行为。研究发现各子网络间存在着最优的耦合结构,使得整个系统具有最优连通性和抗毁性,并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际数据加以验证。

这一成果为实际系统最优结构的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叩开了研究耦合巨系统的大门,为更深入地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相关论文刊登于PNAS


中国重煤发电组合和跨区域输电网的可再生能源空间布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范英教授等人在The Energy Journal发表论文,提出了一种将电力机组投入与长期发电扩展规划框架相结合的电力部门优化模型。研究人员将每小时的电力调度与年度投资决策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可再生能源的最优空间配置问题。

结果表明,非水能可再生能源的区域差异显著。大约75%应该部署在中国北部。随着热电联产的增加,更多的可再生能源设施,特别是太阳能光伏,应设在中国南方。区域间输电有利于资源丰富地区的陆上风力发电,可以缓解以煤为主的发电组合与可再生能源之间的矛盾。


用概率框架评估中国能源向碳中和的转变

要实现碳中和,中国能源体系必须进行深刻变革。清华大学陈文颖教授等人在《自然—通讯》发表论文,评估了中国能源体系向碳中和的转变。研究人员将蒙特卡罗分析与自下而上的能源—环境—经济模型相结合,生成了3000个不同碳峰值时间、技术演进路径和累积碳预算的案例。

 结果表明,如果到2025年排放量达到峰值,实现碳中和目标就需要电气化率达到45%~62%,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供应的47%~78%,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达5.2~7.9 TW,储能使用量为1.5~2.7PWh,并实现64~1649 MtCO2的负排放。研究人员认为,碳排放峰值时间和累积碳预算对脱碳路径、技术选择和转型成本有显著影响。尽早达到峰值可以减少福利损失,并防止过度依赖碳去除技术。实现碳中和,迫切需要技术突破、生产和消费模式转变,以及政策完善。


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经济转型路径与政策研究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等人在《管理世界》发表题为《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经济转型路径与政策研究》的文章。研究采用自上而下的全球可计算一般均衡能源经济模型——中国—全球能源模型(C-GEM)进行情景模拟分析,并利用3个自下而上的技术模型分别对电力、交通和建筑三大重点排放部门的能源消费、成本和技术选择情况进行校核验证。

研究表明,为实现全球温升控制在2℃并尽可能实现1.5℃的目标,我国能源相关碳排放应在“十五五”中期达峰,峰值约为105亿吨 CO2,2050年排放应相比峰值下降约75%,并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将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并行不悖,2030年和2050年我国人均GDP将分别超过2万美元和3万美元。


中国特色全国碳市场设计理论与实践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张希良教授等人在《管理世界》2021年第8期刊发题为《中国特色全国碳市场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文章。

文章围绕着什么是碳市场、中国为什么要建设碳市场、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碳市场,以及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碳市场展开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分析。

相关研究通过梳理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基础理论、发展历程和比较碳税与碳市场两种市场手段的异同,介绍了碳市场的经济学原理和国内外实践,阐述了我国在现阶段选择建设碳市场的主要考量,以及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重大意义。


中国早期碳市场企业排放报告一致性

清华大学张希良教授、武汉大学齐绍洲教授,与麻省理工和湖北经济学院等机构的合作者在《自然—气候变化》发表论文,以在北京和湖北开展的两个碳市场试点为对象,比较分析了参与碳市场的单位自报数据与经过第三方核查机构核查证实的CO2排放数据的异同,就支撑碳市场运行的企业CO2排放报告与核查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发现,单位自报数据和核查数据之间的差距在碳市场政策实施几年后有显著的下降。在北京,发现平均差异显著地下降(从2012年的17%下降到2014年和2015年的4%),而在湖北,差异下降不明显(从2014年的6%下降到2015年的5%)。该论文还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了多项检验,检查了是否有任何证据表明在数据报告和核查过程中存在单位故意误报或与核查机构共谋的情况,研究并未发现这类证据。因此,研究认为,数据报告与核查机制的有效运行确使各单位的碳核算和报告能力有所提高。最后,研究就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起有效的企业层面MRV机制提出了政策建议,强调了防止核查机构利益冲突、对于核查机构进行抽查以及对于历史排放数据的核查予以资金支持的重要性,提高核算的准确性并防止造假或共谋情况发生。


该重大项目出版了《绿色供应链治理与价值创造》、《城市治理视角下的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研究》、《绿碳行为经济学:汲取增长与濡化发展》、《绿碳行为经济学:交互度量与边际响应》、《数学复杂网络构建及在管理学中的应用》、《能源系统集成建模——政策驱动下的低碳转型》、《国际石油市场驱动机制与影响机理》、《能源革命与低碳发展》《中国低碳发展战略、路径与对策》、《中国低碳能源转型系统分析:方法、模型与应用》、《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中的关键管理科学问题与政策研究》、China’s Resources, Ener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20、Carbon Labeling Practice、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等专著。



  • 课题1:

该子课题主要基于整体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重要发现,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新需求和新动态,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形成了系列政策建议,呈报咨询专报,获得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内蒙古自治区常务副主席等领导批示19次。

  • 课题2:

份政策建议《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隐忧及应对建议》得到时任江苏省省长吴政隆的批示; 2 份政策建议《关于江苏 2020 年控制煤炭消费的政策建议》、《关于江苏省率先布局“海氢”绿色产业链的政策建议》 得到江苏省省级领导批示,并被省能源局领导阅办或采纳。 研究成果形成了《关于加快建设江苏智能电网的政策建议》、《江苏省碳中和技术发展体系研究报告》、《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综合研究报告》份政策咨询报告。

  • 课题3:

项目组为政府和企业撰写了11篇政策建议报告、形成4项应用证明、2项软件著作权。 其中,1篇报告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工党中央副主席杨震同志的批示;1篇报告被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采纳,并基于此发布红头文件指导该省十四五规划中的重点防控领域;3篇报告被清华大学相关智库收录,并报送中办;1篇报告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收录;3篇报告上报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1篇报告通过科技部二十一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上报至科技部;1篇报告上报至中央财经领导小组。

  • 课题4:

基于对《巴黎协定》确定的国际新气候治理体系综合评估、《巴黎协定》下全球碳减排义务分担研究、新气候治理体系下全球长期碳减排行动对温升控制目标的影响研究和国际合作机制4个专题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我国新气候治理谈判对案与政策建议,包括《关于巴黎协定后我国积极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建议》、《关于积极应对全球气候谈判和合作新形势的建议》、《关于积极应对全球气候治理新形势的建议》等。


  • 课题5:

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为政府部门多项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支撑。研究团队的主要研究成果多次收到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并被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中国气象局等多个部委采用。研究结论有力支撑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为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制定、国家碳减排路径的设计和碳市场设计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课题1

  •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经济学组)1名;
  • 生态环境部专业技术领军人才1名;
  • 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名;
  •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1名;
  • 青海省千人计划1名;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
  •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获得者1名;
  •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获得者2名。


课题2

  • 课题负责人作为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在2020年考核中获优秀等级;
  • 2人入选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 4人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2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
  • 获得博士学位研究生16人、硕士学位研究生37人、出站博士后4人。


课题3

  • 范英教授担任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的学术带头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担任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第四卷“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评估”首席科学家,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入选科睿唯安2021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入选爱思唯尔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以及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0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 1人获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 1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课题4

课题5

  • 课题组负责人张希良被生态环境部授予首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称号、入选第四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
  • 课题组研究骨干鲁玺获得2020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 课题组研究骨干张达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
  • 7名博士生和8名硕士生顺利毕业。



  • 项目执行期间,与境外合作者联合发表多篇论文,并在国内外高质量刊物上针对项目相关主题出版专刊3份;共承办及举办会议13次,其中,国际会议6次,国内会议7次。其中,会议规模100人以上的国际会议5次,国内会议1次。
  • 与美国伍斯特理工大学Joseph Sarkis 教授在NatureScience AdvancesOne Earth等顶级期刊上合作发表论文16篇;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Raimund Bleischwitz教授在Nature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等顶级期刊上合作发表论文17篇。


  • 项目执行期间,依托本课题,课题组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合作,先后与43个国际学术机构开展学者互换和互访,其中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国外来访56次,组内出访237次合作。
  • 博士后田旭、赵桂梅赴伦敦大学学院交流访学;博士生于仲觉在读期间赴伦敦大学学院联合培养、硕士毕业生钱逸颖被伦敦大学学院全奖录取为博士生;博士生张曦在读期间赴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培养;硕士毕业生韩文懿目前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硕士毕业生鲁杨斯宇目前在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硕士毕业生吴非目前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 五年以来,课题组6名青年教师赴美国学术访问1年,其中波士顿大学3人,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1人,纽约州立大学1人,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1人;
  • 1名博士生赴以色列巴伊兰大学联合培养博士2年,1名博士生赴美国波士顿大学联合培养博士1年;   
  •  主办第十一届中国能源经济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第十四届中国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全国青年能源环境政策与管理学术会议、中加大数据管理与决策双边会、2017 Applied Energy Summer School等重要会议11次,绿色低碳行为的学术研讨会15次。7人次赴境外参加国际会议并作大会报告、分组报告;
  • 课题组与摩拜总公司: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市公共自行车总公司、广州骑安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签订了3个大数据保密及合作协议,就共享单车相关法律法规、大数据分析及应用、城市精细化运营管理、城市非机动车交通规划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研究,推动课题深入研究中国共享经济和绿色行为、低碳出行规律等。 

 

  • 项目组与国内同行密切交流,应邀到兄弟单位做报告30余人次,在全国性学术交流会议上做大会报告超过10次,课题组成员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和在国内举办的国际会议100多人次。
  • 发起并成立了“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低碳发展管理专业委员会,由范英教授任首任理事长;
  • 发起并组织了气候与能源金融国际会议(ICEF);
  • 项目组与国际上多个能源领域顶尖的研究团队进行了合作和交流,与外方合作发表SCI/SSCI论文22篇,包括Energy JournalESTEJOREnergy Economics等顶级期刊。项目组还在Energy EconomicsComputers &Industrial Engineering, Resources Policy等国际期刊举办项目相关的3期特刊。
  • 与此同时,项目组还举办了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 项目组于2018年10月前往德国卡尔斯鲁厄与弗劳恩霍夫系统与创新研究所、德国LEEN GmbH公司共同举办了双边学术研讨会。双方围绕能源系统建模、电力系统优化、气候政策建模以及国际气候合作等议题展开了交流讨论;
  • 项目组于2019年6月与德国国际合作组织、弗劳恩霍夫系统与创新研究所共同举办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的政策与市场”学术交流研讨会;
  • 项目组于2019年7月与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亚太综合模型团队联合举办了研讨会,双方探讨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可行路径及成本效益问题。
  • 项目组成员还积极出国访问交流,十数位项目组成员分别赴德国弗劳恩霍夫系统与创新研究所、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等单位访问。


  • 与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国际能源署、亚洲开发银行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广泛合作,通过学术会议、教师和学生的互访等开展学术交流
  • 与国际能源署合作针对中国碳市场对电力系统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联合发布了《中国碳市场在电力行业低碳转型中的作用》报告;
  • 与哈佛大学气候协议项目开展合作研究“全球碳定价机制”,发布系列报告,联合举办中国地方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研讨会、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5)官方边会、中美能源与气候变化高端智库研讨会(2019年)、“中国碳定价体系:机制与挑战国际研讨会”(2020年);
  • 与斯坦福大学作开发了中国可交易绩效标准(TPS)模型,用于对中国碳市场成本和效益的评估,并与斯坦福大学、未来资源研究所联合举办“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研讨会(2021年);
  • 与杜克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在世界WCERE大会联合组织“中国碳市场” Session、协助生态环境部气候司举办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4)中国碳市场边会等(2018年)。
  • 团队成员应邀出席并在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言40余次,参与线上线下国际会议50余次,主办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12 
  • 主办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角”边会等(2017年)、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GDTP)年度研讨会等;
  • 与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共同组织并参与了 “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主办并参与了中美能源与气候变化高端智库研讨会(2021年);
  • 派送2名博士生到麻省理工学院、国际能源署等国外著名大学和国际研究机构访学,指导了5名国际研究生。



  • 课题1:

本课题系列研究成果已在宏观和企业层面得以应用,推动了我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相关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在项目执行期间,项目核心成员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1项以及获得市级成果奖3项,提交专利申请3项(已进入实审阶段)。


  • 课题2:

本课题形成的绿碳行为经济学新理论、新方法,丰富和完善了行为经济学理论,开辟了学科交叉研究的新领域,形成了学术研究的新的生长点。成果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及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课题3:

本课题围绕能源体系的演化规律和驱动机制,项目组从国际国内能源系统的演化历史规律、能源系统演化的经济学基础和动力机制、能源新技术发展规律、能源系统的建模方法、政策在能源系统演化中发挥作用的机理等方面展开了系统性研究。并且为我国能源系统的绿色低碳发展寻求优化的发展路径,提供优化的政策组合方案。项目组成果形成4项应用证明、2项软件著作权、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2020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1项。


  • 课题4: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气候变化相关议题谈判和国内低碳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支撑。课题组成员获得第十五、十六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2019年全国优秀理论成果一等奖等奖励。


  • 课题5:

本课题围绕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路径优化和政策识别的关键管理科学问题,构建了“国家绿色低碳转型路径”集成模型体系,对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协同治理策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目标设定与识别绿色低碳转型路径,并以全国碳市场机制设计为主,为温室气体减排相关的国家决策议题提供科学支撑。研究成果获著作权3项,分别为中国全球能源经济模型软件(C-GEM)(软件著作权编号为:2021SR0436031)、中国分区能源经济模型软件(C-REM)(软件著作权编号为:2021SR0524959)、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及运行模型软件(REPO)(软件著作权编号为:2021SR0436032),团队成员参与完成的《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决策的我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研究》入选2020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并获得多项国家级和市级奖励。



“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中的关键管理科学问题与政策研究”研讨会在烟台召开

7月29日,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中的关键管理科学问题与政策研究”研讨会在烟台召开。相关课题负责人汇报了研究进展与成果。与会专家就汇报成果进行了集体讨论。


“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中的关键管理科学问题与政策研究”2020年检查交流会在北京召开

        2020年12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中的关键管理科学问题与政策研究”年度检查交流会在北京召开。
        此次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办,清华大学承办。


第279期双清论坛“面向国家碳中和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与对策”在北京召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第279期双清论坛于2021年3月31日至4月1日在北京举办。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厦门大学戴民汉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院士共同担任论坛主席。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李静海,党组成员、副主任侯增谦、王承文出席本次论坛,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并作大会报告。

与会专家针对碳中和目标、路径及应对,深入剖析了碳中和领域研究的现状、热点、难点及发展趋势,凝练了碳中和研究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研讨了重点资助方向,对未来5-10年科学基金如何支持碳中和研究提出了具体建议。



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总体设计技术专家组负责人张希良

——努力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人民日报》刊发了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的人物报道《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总体设计技术专家组负责人张希良——努力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力量》,描述了张希良教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践行清华人使命担当,带领团队为我国低碳能源转型和气候治理作出重要贡献的故事。


循环经济如何改变世界?上海交大学者提出解决方案


人民网介绍了耿涌教授等人提出的循环经济全球化政策建议相关研究成果“How to globalize the circular economy”(刊登于《自然》)。文章提到,这是中国学者聚焦循环经济全球化的前沿研究,也是第一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资助下,第一和通讯作者均为同一位中国内地学者的政策性文章。该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多个基金的联合资助。

中国公募REITs试点:充电桩行业能否获得融资新途径



中国能源网发表了范英教授等人的文章《中国公募REITs试点:充电桩行业能否获得融资新途径》。文章提出,中国公募REITs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领域前景光明,大有可为。

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内循环的消费龙头、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工具,电动汽车的普及需要大量充电基础设施建设,REITs试点为充电桩新基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虽然当前的试点对与资产盈利能力的要求可能会将大部分充电桩运营商挡在门外,但同时也是给行业提了个醒:打铁还需自身硬,充电运营商亟需增强投资和管理水平,只有尽快摆脱补贴供养提高盈利能力才会获得社会资本的青睐。

在气候谈判中占据主动,我们要有原创评估模型


        段宏波等人开发的综合评估模型于2020年7月被《科技日报》报道。
        文章提到,综合评估模型是气候谈判桌上有力的砝码,我国需要开发有影响力的自主知识产权模型。


焦点访谈丨碳交易助力碳减排


        张希良教授出镜央视《焦点访谈》节目,谈及碳交易如何助力碳减排。


聚焦绿色转型机遇与挑战 让城市更美丽


耿涌教授等人在人民网发表署名文章《聚焦绿色转型机遇与挑战 让城市更美丽》,针对城市环境治理模式及策略、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的国际案例和中国绿色转型探索成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张希良教授出席“读懂中国”国际会议



2021年12月4日,第六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闭幕。12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向本届会议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对世界发展的重大意义,鲜明宣示中国共产党更好满足中国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坚定决心。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清华三峡气候与低碳研究中心主任张希良教授应邀参会,与大会主办方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国创会)碳中和智能化产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肖炘教授,共同召集主持了“中美气候变化合作专题对话会”,以及线上直播的第十研讨会“碳中和:新产业革命的机遇和挑战”,并分别作了主题发言和题为《碳中和背景下的能源转型与机制创新》的报告。


《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氢能缘何受瞩目》和《绿氢,能源转型中的关键角色》



2021年3月30日和7月8日,研究所副研究员欧训民分别在《人民日报》第18版和第17版发表署名文章《氢能缘何受瞩目》和《绿氢,能源转型中的关键角色》。

该系列文章依托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承担的多个能源管理与气候政策相关项目和课题,对氢能尤其是绿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凝练,重点论述了氢能发展的重要原因、潜在应用、主要挑战和最新趋势,绿氢的定义与特点、主要生产技术路线、发展挑战和最新趋势。


全球连线|(独家专访)张希良:首个履约期收官 全国碳市场未来可期


        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总体设计技术专家组负责人张希良教授近日接受了新华社CNC视频专访。



The Timing of China’s Carbon Peaking under an Uncertain Future


范英教授等人的论文成果“Achieving China’s energy and climate policy targets in 2030 undermultiple uncertainties”被国际能源经济学会(IAEE)官方媒体IAEE Energy Forum和著名科学传媒The Business of Global Warming刊文报道。


强国号发布张希良等人的《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经济转型路径与政策研究》文章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等人在《管理世界》发表题为《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经济转型路径与政策研究》的文章。该文章被强国号转载。


China creates vast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to support ambitious climate goalsHow China could be carbon neutral by mid-century


张希良教授接受《自然》采访。

《自然》介绍张希良团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