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等人在《管理世界》发表题为《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经济转型路径与政策研究》的文章。

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当前迫切需要识别能源经济系统的转型路径、评估转型所需政策干预力度。

研究采用自上而下的全球可计算一般均衡能源经济模型——中国—全球能源模型(C-GEM)进行情景模拟分析,并利用3个自下而上的技术模型分别对电力、交通和建筑三大重点排放部门的能源消费、成本和技术选择情况进行校核验证。

研究表明,为实现全球温升控制在2℃并尽可能实现1.5℃的目标,我国能源相关碳排放应在“十五五”中期 达峰,峰值约为 105 亿吨 CO2,2050年排放应相比峰值下降约75%,并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将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并行不悖,2030年和2050年我国人均GDP将分别超过2万美元和3万美元。

我国应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于 2030 年进入平台期,2060年单位GDP能源消费相比 2020年下降75%以上。碳达峰前,能效提升将为碳减排做出主要贡献。我国也应持续推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转型,206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 80%以上。我国还应大力推进电气化和电力系统深度脱碳。CCUS技术和碳移除技术的发展对于降低我国碳中和最后阶段的成本至关重要。在实现碳中和的全过程中,碳定价机制将发挥关键作用,为低碳和零碳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效激励。

在目前文献中,尚缺乏对中国碳中和路径的科学认识,也缺少对中国碳中和转型成本和政策力度的评估。本研究的重要创新和贡献在于发展了中国碳中和路径分析工具,将能源转型、经济转型和政策干预分析有机结合,对中国碳中和的关键技术路线和碳价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估,为中国碳中和技术路线图的形成和碳定价机制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相关文章信息:

张希良、黄晓丹、张达、耿涌、田立新、范英、陈文颖:《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经济转型路径与政策研究》,2022年第1期,第35~51页。

DOI:10.19744/j.cnki.11-1235/f.202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