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六届中日韩碳定价机制研讨会顺利召开。

碳定价机制是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市场机制。中国、日本、韩国均实施了碳交易体系,为交流分享碳定价机制经验,谋求中日韩三国碳定价合作,互相借鉴共同发展,由三国轮流举办“中日韩碳定价机制研讨会”。

今年研讨会由日本地球环境战略研究机关联合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韩国温室气体综合信息中心共同主办,指导单位为中国生态环境部、日本环境省及韩国环境部。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举行,邀请到中日韩碳市场主管部门官员及领域内专家学者30余人参会。

本次会议分为“信息分享”“未来国际碳市场”“解决私营部门碳定价问题的气候行动”“三国未来合作方向”等部分。

与会专家就各国的国家自主贡献(NDC)及碳中和政策、碳定价策略及未来实施面临的挑战、COP26针对《巴黎协定》第六条的谈判结果、国际碳抵消对未来各国实现NDC的作用、国际碳市场建设面临的障碍和挑战、各国私营部门气候行动信息公开、企业实施碳定价面临的障碍和挑战,以及东北亚商业活动的经验教训和未来展望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处长刘峰在报告中表示,碳市场是基于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它以配额价格(简称碳价)为信号。中国高度重视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化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也是落实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及NDC目标的重要核心政策工具。

刘峰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周剑简述了市场机制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碳中和方面的作用。他指出,相关部门可发展低碳能源示范项目,建立适合奥运的跨区域绿色电力交易机制,并形成一体化框架;建设超低能耗示范项目;奥运相关交通运输基本采用清洁能源车辆;推进林业固碳项目并建立奥运会低碳管理核算准则等。

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于凤菊介绍了北京市碳交易试点市场进展等情况。她表示,建立了碳排放总量控制下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形成了“1+1+N”的政策法规体系,以科学的配额分配机制、严谨的第三方核查制度、灵活的抵消机制、规范公开的市场操作和严格的执法确保了市场规范运行。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滨会议总结时表示,研讨会为期一天,三方官员和学者交流深入、富有成效,也希望将研讨会进一步扩展为“中日韩+”模式,同时期待明年能够“面对面”参加中方承办的第七届研讨会。

刘滨

此外,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副处长张丽欣,北京中碳创投研究院院长唐进,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王宇、顾阿伦等人也出席了会议。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始创于1980年,以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依托,是清华大学校级跨学科研究机构、中国高校中最早开展能源与应对气候变化系统分析的研究单位、中国高校中最早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所属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

 

部分参会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