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3E研究所)与日本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于日本东京联合主办“第一届中日能源转型对话论坛——面向2035NDC更新 能源转型与合作”。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周大地研究员、日本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研究骨干今井尚哉、日本东京大学未来愿景研究中心教授杉山昌广、日本能源综合工学研究所核能研究部部长都筑和泰及氢能研究部原部长坂田兴,3E研究所副所长刘滨、陈文颖和滕飞,助理所长周剑等近20位嘉宾出席此次活动。论坛由日本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段烽军主持。
会场照片
刘滨副教授代表清华团队致辞。她表示3E研究所长期与日本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保持紧密合作,共同为中日能源低碳转型和气候变化应对建言献策。本次是第一届中日能源转型对话论坛,是双方交流合作进程的又一里程碑。她希望双方以本次论坛为新起点,持续深化中日合作,为两国的能源低碳转型贡献力量。
刘滨致辞
段烽军研究员对3E研究所团队一行表示欢迎。他表示,目前全球不稳定性因素增加,能源转型进程不确定性加大,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使中日双方能够深入交换意见和增进合作,为中日及全球的低碳转型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段烽军主持会议
本次论坛共分为4个专题展开报告和讨论,分别是能源转型战略与合作、能源转型模型、核能发展及氢能发展。
周大地研究员、今井尚哉研究骨干分别针对中日能源转型动态做“能源转型战略与合作”专题发言。周大地研究员介绍了中国能源低碳转型进展、政策措施和发展方向,指出中国能源低碳转型的政策关切和核心目标,对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新型能源系统进行了展望。今井尚哉研究骨干分享了日本能源低碳转型的政策目标以及转型中所遇到的挑战,阐述了日本为实现脱碳目标所需努力和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双方均表示,中日能源与气候领域合作将推动两国绿色发展合作迈上新台阶。
周大地、今井尚哉发言
陈文颖教授和杉山昌广教授在“能源转型模型”专题进行了报告。陈文颖教授介绍了能源转型模型的演变历程和未来改进方向,并对3E研究所自主开发的能源经济模型、能源技术模型、部门模型等进行了逐一介绍。杉山昌广教授介绍了日本多模型比较项目第二期的工作进展,他表示,提高能效、燃料替换和碳移除技术已经成为日本实现净零排放的共识,但是可再生能源和电气化的规模、清洁能源进口和核能在日本能源转型中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陈文颖、杉山昌广报告
“核能发展”专题分别由3E研究所周胜副研究员和日本能源综合工学研究所都筑和泰部长发言。周胜副研究员介绍了中国核电快速增长现状以及核电未来发展规模估计,并对新兴核能技术以及核能促进能源系统脱碳途径进行详细描述。都筑和泰部长介绍了日本本世纪以来的能源政策变化以及“福岛”事故后核电重启情况,并对下一代核电反应堆型的开发计划和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周胜、都筑和泰发言
3E研究所顾阿伦副研究员和日本能源综合工学研究所坂田兴部长在“氢能发展”专题作报告。顾阿伦副研究员介绍了中国现有氢能生产和消费情况,归纳了中国促进氢能产业链发展国家、省区、部门层面的政策激励,并对中国实现碳中和时氢能的供需情况进行了预测。坂田兴部长报告了日本为促进氢能发展所提出的氢能基本战略、氢能产业战略和氢能安全战略,并介绍了日本目前以全生命周期碳强度而不是生产方式定义绿氢,但全球各国对于低碳氢能的定义仍待统一。
顾阿伦、坂田兴发言
论坛最后,双方就钢铁、航空等高耗能领域脱碳路径、氢能的外部投资与贸易、CCUS技术的试点与应用、氢能掺混燃烧技术等进行了深入交流。3E研究所王宇、常世彦、周丽、翁玉艳、张枢、周玲玲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中日双方都对论坛的再次举办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