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在京联合主办澳中脱碳圆桌会。会议聚焦绿色钢铁与新能源价值链,来自中澳双方数十家机构的130余位领导、专家及代表于线上及线下参会。
会议开幕环节由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滕飞教授主持,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教授Frank Jotzo、澳中基金会副总裁Helen Horsington、澳大利亚驻华使馆经济参赞Carly Stevens分别致开幕词。张希良教授表示,本次会议的主题之一是绿色钢铁,钢铁行业是中国仅次于发电行业的第二大排放大户,要实现钢铁行业净零排放挑战巨大,需要在提高能效、加装CCUS,以及减少长流程钢产量、增加电炉钢产量、发展氢冶金等方面持续发力,从而大幅度降低碳排放。Jotzo教授表示,我们与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团队在气候变化及相关政策等领域的研究合作由来已久,希望借助此次圆桌会议,双方继续深化钢铁脱碳方面的合作,在加深彼此认识的基础上,为未来钢铁低碳转型发展搭建起一个整体的技术和政策框架。Horsington副总裁表示,长久以来,澳中基金会致力于推进澳中合作,澳大利亚是铁矿石的最大生产国,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所以双方在钢铁、氢、可再生能源价值链等方面有很多的合作潜能,希望共同推动钢铁脱碳、促进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Stevens参赞指出,过去,澳中双方不断拓展在气候变化、能源方面的对话,要实现净零排放需要技术创新,以及推进行业转型,所以希望双方在气候变化领域开展切实合作并做出丰硕成果。
绿色钢铁环节由 Jotzo教授主持,清华大学能动系长聘副教授、清华—力拓资源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主任麻林巍,世界自然基金会澳大利亚分会钢铁行业脱碳部门负责人Nicole Wyche,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双碳发展总监刘长亮,河钢集团海外事业总监、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刘娟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研究员Jorrit Gosens,分别就中国钢铁低碳发展、澳大利亚绿色钢铁行业发展、南钢和河钢集团的钢铁低碳转型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演讲,并回答了观众提问。
新能源价值链环节由滕飞教授主持,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专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少军、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工程学院教授Kylie Catchpole、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翁玉艳,分别就中国新能源产业进展与展望、太阳能在零净未来中的作用,以及中国可再生能源和绿色钢铁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演讲,并回答了观众提问。
最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荣誉教授Howard Bamsey和张希良教授总结发言,他们认为演讲嘉宾就绿色钢铁和可再生能源供应链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希望中澳双方不断深化合作,共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会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一行到访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双方就中澳绿色钢铁研究合作等议题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