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段茂盛课题组发表文章,分析了中国试点碳市场对钢铁行业碳排放和经济绩效的影响。

该文章以Emission reductions,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and spillover effects under China’s regional emission trading systems: Evidence from the iron and steel sector (《中国试点碳市场下钢铁行业的碳减排、产业竞争力和溢出效应》)为题,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段茂盛为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权逸飞为第一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的支持。



碳市场是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一种重要政策工具,但有关部门担忧减排是否伴随着企业竞争力削弱或造成意料之外的向别的地区的碳泄漏。现有文献分别分析了碳市场对碳排放、产业竞争力和碳泄漏的影响,但鲜有研究将三者纳入一个统一的概念框架下进行综合评估。为此,该研究聚焦钢铁行业这一高排放、竞争激烈的制造业,使用合成控制法(Synthetic Control Method)分别就天津、湖北、广东、重庆四个试点碳市场对钢铁行业的影响展开评估。该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

首先,试点碳市场有效降低了钢铁行业的碳排放总量和碳强度,但也造成了行业产值、利润、就业人数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就钢铁行业而言,碳市场在促进减排的同时,也对企业竞争力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

其次,不同配额分配方法导致了差异化的政策效果。基于实际产出的行业基准法,会激励碳强度低于基准值的钢铁企业扩大产出。因此,在使用该方法的试点碳市场内,钢铁行业整体竞争力并未受损,且碳排放相对于未实施政策的情景略有上升。与之相比,在使用祖父法(也称为历史排放法)的试点内,钢铁行业的碳减排伴随着竞争力水平的下降。

第三,试点碳市场的实施没有造成明显的排放溢出效应,即未导致其他非试点地区钢铁行业排放的增加或减少。这意味着虽然部分试点地区钢铁企业的竞争力受损,但并没有导致明显的生产外移。

最后,进一步分析发现,纳入试点碳市场的钢铁企业,主要通过生产要素再分配和成本传导来缓解碳市场可能带来的经济压力。

该文章为综合评估碳市场的减排与经济有效性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方法和框架,有助于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在其他碳交易体系下开展类似的评估工作。

此外,该研究还表明了针对不同行业和配额分配方法进行独立分析的重要性。相比针对所有试点和所有行业进行的整体评估,这样的独立分析可以更清楚地展示政策效果的产生机制和原因。



相关文章信息:

Yifei Quan, Maosheng Duan. Emission reductions,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and spillover effects under China's regional emission trading systems: Evidence from the iron and steel secto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Volume 344, 2023, 118481, ISSN 0301-4797, https://doi.org/10.1016/j.jenvman.2023.118481.

论文全文可通过如下链接于2023年8月13日前免费获取:https://authors.elsevier.com/c/1hItj14Z6tp19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