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林业碳汇自愿交易市场发展线上研讨会举行。

来自清华大学、大自然保护协会、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绿色交易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三峡集团、中国林业集团等多家单位的三十余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嘉宾围绕林业碳汇项目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项目开发方法学、国家标准、碳汇交易市场现状及前景等内容进行了交流。

森林、草原、湿地、海洋是地球生态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承载众多生命形式的媒介,拥有独特的生态功能。研究揭示,要如期实现“双碳”目标,一方面要减排,另一方面要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增汇作用。开展以林业碳汇为代表的生态碳汇工作,不仅可以应对气候变化,也是保护环境、实现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林业经济收益的重要举措,具有很强的综合效益。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清华三峡气候与低碳中心主任张希良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习主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碳汇交易是一个非常直接的价值实现机制。生态环境部正在积极推动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的重启工作,需要有一批支撑CCER市场落地的交易产品。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加强碳汇项目开发、核查和交易等环节的研究工作,为碳汇项目进入CCER市场提供可操作的方案设计。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教授、清华三峡气候与低碳中心副主任张达介绍了针对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方法学的最新研究和进展。他表示,团队建立了全球森林碳汇自愿减排项目数据库,发展了项目减排的核证与监测技术,例如借助机载激光雷达等技术降低监测成本、提高监测精度等,并推动形成与碳交易相适应的碳汇测量手段。

大自然保护协会首席科学官张小全就林业碳汇项目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当前林业碳汇项目面临市场份额低、开发运行成本高、项目周期长风险大、方法学有待更新以及政策和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和挑战。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武曙红介绍了林业碳汇国家标准《林业碳汇项目审定和核证指南》编制情况。她指出,标准能有效地指导和规范相关人员对林业碳汇项目的审定和核证工作,确保进入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林业碳信用的真实和有效。目前,林业碳汇国家标准只是指导性文件,非强制性标准。

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分析了碳汇交易市场现状,并进行了展望。他指出,主要减排机制下的林业碳汇项目包括清洁发展机制(CDM)造林再造林项目、国际核证碳减排(VCS,已更名Verra)林业碳汇项目、黄金标准(GS)林业碳汇项目、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CCER林业碳汇项目和国内地方碳市场接受的林业碳汇项目(如福建省FFCER/广东省PHCER)。他表示,林业碳汇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标的,既服务生态补偿,又普惠村民,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巨大,将成为助力双碳的主流。

部分参会嘉宾(上排左3为翁文林、右1为张希良;下排从左至右依次为李想、黄俊灵、蒋希蘅和梅德文)。

在讨论交流环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蒋希蘅、中国三峡集团战略中心副主任翁文林、中国林业集团改革办(政研室)主任李想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教授王成,围绕林业碳汇政策、项目开发方法学、中国专家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建立联盟为行业提供技术指导和业务对接,以及激光雷达等技术在林业碳汇项目中的应用等内容,展开了讨论。

清华三峡气候与低碳中心副主任、中国三峡集团国际清洁能源研究室负责⼈黄俊灵总结表示,清华三峡气候与低碳中心的宗旨是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本次研讨会邀请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就林业碳汇相关议题展开讨论,成果丰硕。他表示,林业碳汇研究是该中心开展的重要课题之一,下半年团队将完成研究并给出扎实的研究成果,中心也将积极推动中国林业碳汇项目成功案例的对外传播。

在会议最后的总结中,张希良教授建议建立一个“碳汇自愿交易行动伙伴”,有研究单位、企业和交易机构等多方参加,形成几个特别工作组,针对碳汇项目新方法学、监测核查新技术和交易新产品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碳汇自愿交易市场建设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