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张达、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国际清洁能源研究室负责人黄俊灵以清华三峡气候与低碳研究中心名义在《中国日报》发表题为Decarbonizing, the Chinese way(《中国脱碳之路》)的署名文章。文章提出应利用国有企业优势,助力全国碳市场稳步发展。
2020年9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开市。全国碳市场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向“双碳”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
文章指出,立足于我国国情,全国碳市场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最初只覆盖了火力发电部门。我国火电部门每年排放约45亿吨二氧化碳,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40%。我国电力行业的市场主体是国有企业,且发电量占比超过70%,仅五大发电集团就拥有了超过一半的燃煤发电容量。因此,全国碳市场的初期建设应充分调动国有企业优势。
具体而言,文章从标准体系建立、长期投资规划、低碳技术研发和新商业机会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论述了国有企业与全国碳市场如何相互促进、携手向前。
首先,国有企业能够建立相对更加严格的碳排放报告和配额履约的合规标准,有助于支持全国碳市场建立准确报告和披露碳排放数据的标准体系,形成及时、足额履约的市场规范,为市场健康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全国碳市场提供碳价信号的条件下,国有企业有能力规划对于电力系统低碳转型非常关键的长期投资方案。以三峡工程为例,其涉及了巨额的初始投资和多年的建设周期,但在建成之后,三峡工程已经显现长期盈利能力,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三峡工程完工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成功地复制了这一模式,又建造了四个千万千瓦级的水电站。同样地,国有企业在建设核电项目、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和长距离输电通道方面也发挥了关键作用,这对于中国实现“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的目标至关重要。
另外,全国碳市场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激励低碳技术的研发。国有企业一直是中国创新生态的重要参与者,许多中央企业已经建立了科研机构,以加快新型低碳技术的开发和部署,支持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最后,国有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全国碳市场创造的新商业机会促进共同富裕。例如,抵消市场将会带来对自愿减排信用的大量新增需求。这些自愿减排信用在中国被称为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作者预计植树造林和森林管理将在未来成为CCER的主要供应来源,大幅提升林业部门的价值。由于中国大部分林地都是国有或集体所有,国有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将带动这一增值为全社会共享。
作者强调,与西方经济体中运行的碳市场不同,中国的全国碳市场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市场的碳定价政策。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支柱,能够推动全国碳市场稳步向前发展。
阅读原文:Decarbonizing, the Chinese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