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下午,由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气候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全球钢铁供应链低碳化圆桌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中外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及企业的3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路径、技术创新、国际贸易与国际合作展开深入交流。

会议由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气候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Frank Jotzo教授共同致辞。张希良教授介绍了会议背景和相关合作研究项目,指出钢铁行业是中国高耗能高排放部门,同时也是难减排部门,实现其高效、低成本减碳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十分重要。Jotzo教授介绍了相关研究团队,表示推动钢铁行业低碳转型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产业链绿色发展的重要机遇,中澳应加强合作,优势互补,携手推进钢铁行业绿色发展。

在专题报告环节,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团队分享了全球钢铁供应链低碳化能源经济系统建模及中国钢铁技术评估研究进展,系统分析了中国钢铁行业在氢冶金、电炉炼钢、碳捕集等前沿技术方面的机遇与挑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气候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团队则聚焦澳大利亚绿钢发展潜力、能源技术模型及产业转型政策,探讨了中国和澳大利亚在绿钢供应链与技术方面的合作前景。

圆桌讨论阶段,与会专家围绕“全球钢铁供应链协同脱碳”展开讨论,分享了在钢铁市场需求、经济性、低碳技术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对于绿色钢铁贸易的思考,并认为应进一步加深沟通交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构建绿色、韧性和可持续的全球钢铁供应链。

日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气候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一行四人前来研究所展开交流和调研,双方就未来继续深化在钢铁低碳化路径、模型开发与政策设计等方面的合作展开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