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上旬,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代表团赴德国、挪威开展交流访问。研究所所长、教授张希良一行应邀出席多场国际会议,与来自欧美等国的气候领域专家深入探讨了应对气候变化及推进相关国际合作等议题。

5月4日~5日,研究所代表团应邀出席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和德国海德堡大学联合举办的“工业脱碳分析,基准和行动(INDABA)伙伴关系启动会:钢铁行业脱碳”,与相关专家及企业代表讨论了全球工业减排进展等内容。张希良教授致辞指出,目前,中国钢铁部门排放占比较高,为实现“双碳”目标,应持续推动钢铁部门碳减排。此外,欧盟日前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将对进口的水泥、铝、化肥、钢铁等产品征收碳关税,中欧应就此进行更多的沟通对话,并推动相关减排标准的国际对接。研究所副教授张达做了题为《中国钢铁行业减排进展以及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作用》的报告。

参观德国钢铁企业

会后,代表团成员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荣休教授Henry Jacoby、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Valerie Karplus等召开座谈会,探讨中美高校气候领域合作新模式。2011年,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正式启动“中国能源与气候变化”合作研究项目,Karplus教授为项目主任,张希良教授和Jacoby教授为联合发起人。该项目构建了中国能源经济模型系统,并利用该模型系统对中国低碳能源经济转型的路径和政策进行了模拟评估,为我国能源与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制定提供了科学支撑。2015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出席中美大学校长论坛并作主题演讲时,曾把这一项目作为清华大学同美国大学合作的典型案例加以介绍。此次,双方交流了该合作项目的未来发展前景。

座谈交流合影<从左到右依次为王心昊、Paul Kishimoto、张希良、Henry Jacoby、Valerie Karplus、张达、曲晨菲>

5月7日~9日,张达副教授受邀参加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中国复旦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联合主办的“气候、环境与中美关系研讨会”。张达副教授在“中美利益相关方及气候决策制定”和“技术政策和气候”专题讨论环节作为引导发言人就中国气候政策和中美气候变化技术合作等议题进行了分享。

参会代表合影

5月8日~9日,代表团部分成员参加了欧洲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第11届曼海姆能源与环境会议”。博士生曲晨菲做了题为《中国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一般均衡评估》的报告,向欧美学者介绍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碳市场的建设,相关结论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张爽在主旨报告中重点引用。博士生王心昊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德国科学基金会(DFG)支持的中德中心合作项目“电力行业脱碳政策和市场设计”的最新研究进展,与项目联合负责人、欧洲经济研究所环境经济部主任、海德堡大学教授Sebastian Rausch进行了交流。

曲晨菲介绍中国碳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