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温升控制目标,各缔约方国家自主贡献(NDC)需要加强。然而,目前尚未有一个清晰的框架来指导如何加强NDC以符合全球减缓目标。
近日,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文颖教授、博士生王欢(已毕业),与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合作者,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题为《减缓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双重红利——成本效益和健康协同效益》的论文,对比了两种加强各个国家减缓气候变化的思路,指出国际合作具有气候缓解成本效益和健康协同效益双重红利。
此次,研究人员分析了“碳减排义务分担”原则——要求每个地区在没有国际合作的情况下通过国内减缓来实现减缓目标,以及以合作为重点的“成本效益有条件增强”原则——将国内减缓与碳交易和低碳投资转移相结合。
该研究实现了碳减排义务分担模型、全球多区域能源环境经济模型GTIMES与空气污染协同效益模型的连接,综合分析了各主要地区的减排义务、国际合作潜力及相应的协同效益。具体而言,研究人员通过应用涵盖多个公平原则的减排义务分担模型分析每个地区的减排义务,应用GTIMES模型模拟碳减排路径、碳交易和有条件增强的投资转移,再利用空气污染协同效益模型对空气质量和健康的协同效益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在有条件的增强减缓下,每年的国际碳交易量将达到3392亿美元,并使配额购买区域的边际减排成本降低了25%~32%。此外,与“减排义务分担”原则相比,国际合作可以激励发展中地区和新兴地区更快、更深入脱碳,空气污染健康协同效益提高了18%,每年可避免73.1万人的过早死亡,相当于每年减少1310亿美元的生命价值损失。
研究人员指出,区域间碳交易对于合理成本内实现全球气候目标至关重要,各国应建立有效全球碳交易机制。
相关文章信息:
Huan Wang, Wenying Chen*, Sebastian Rauner, Christoph Bertram, Gunnar Luderer, and Elmar Kriegler.The Double Dividend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 Climate Mitigation Cost Effectiveness and Public Health Cobenefit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23,https://doi.org/10.1021/acs.est.2c08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