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文摘》第四期转载了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团队文章《加速能源转型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估》。
文章指出,在“双碳”背景下,我国能源系统需要深度转型,而发展新能源是能源转型的核心。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将对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产生影响,但当前大多数研究缺乏对加快能源转型的效益的全面评估。
为此,张希良教授团队利用综合经济社会效益评价模型框架,比较了当前能源系统转型力度下和未来能源系统加速转型下的经济社会成本和收益。
该模型框架耦合了电力优化运行模型REPO(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模型)、宏观能源经济模型C-GEM(中国—全球能源模型)和C-REM(中国分区能源模型),以及健康效益综合评估模型REACH(中国分区能源—排放—空气质量—健康综合评估模型)3个子部分,能够分析不同目标与政策对能源系统、经济、成本、劳动就业及环境健康效益等多方面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深度转型是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和美丽中国的空气质量要求的必要条件。而且,风光发电的大规模发展将促进自身成本和我国用能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带动我国光伏和风电设备出口及其他出口行业的发展,驱动经济的持续增长。此外,加速能源转型还将带动就业岗位的净增长和环境健康效益,避免大量因碳排放造成的社会成本。
但作者强调,上述研究结果是基于“加速能源转型情景下电气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风电、光伏和储能成本相比常规能源转型情景下有进一步下降,能源系统可以支撑高比例新能源”的假设得到的。若上述条件不满足,则最终转型效益难以达到本文的测算水平。为此,应该针对重点领域加大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激励各主体加速能源转型。
《加速能源转型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估》全文刊登于《中国科学院院刊》第36卷第9期,张希良教授为通讯作者,作者还包括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张鸿宇(一作)、黄晓丹,副教授张达。
相关文章信息: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21081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