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3E研究所、斯坦福大学经济系与未来资源研究所联合举办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研讨会
2021年9月22日至23日,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斯坦福大学经济系与未来资源研究所(Resources for the Future,RFF)联合举办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研讨会(Workshop on China’s Nationwide CO2 Emissions TradingSystem)以线上形式顺利召开。研讨会获得能源基金会支持。
本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教授、环境与能源政策分析中心主任Lawrence Goulder教授和未来资源研究所高级研究员Richard D. Morgenstern联合主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总经济师张昕教授致开幕词。
Lawrence Goulder教授首先作了题为“中国的非常规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成本效益和分配影响(China’s Unconventional Nationwide CO2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Cost-Effectiveness and Distributional Impacts)”的报告(合作者: Xianling Long、Jieyi Lu、Richard D. Morgenstern)。研究采用电力市场模型,对中国现行基于强度的碳市场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并与传统基于总量的碳市场的效率和公平性方面进行了对比。
斯坦福大学的龙显灵博士作了题为“关于中国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成本效益和分配影响的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Cost-Effectiveness andDistributional Impacts of China's Nationwide CO2 ETS)”的报告(合作者Da Zhang, Xiliang Zhang, Lawrence Goulder, Chenfei Qu, EricWeiner)。该研究采用多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碳市场在2021~2030年的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Valerie Karplus教授、武汉大学的齐绍洲教授和昆山杜克大学的张俊杰教授对两项研究进行了点评与讨论。随后的讨论环节由美国环保协会的Suzi Kerr教授和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的张炳教授主持。参会嘉宾对碳市场基准线设计、中国电力市场的特点、全国碳市场在中国碳中和路径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9月23日,研讨会继续进行。未来资源研究所的Billy Pizer教授进行了题为“可交易绩效标准中的价格限制(Pricelimits in a tradable performance standard)”的报告(合作者:Banban Wang, Clayton Munnings)。该研究分析对比了可交易绩效标准和基于碳价的政策工具的福利影响。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曹静教授、德国经济研究所的Karsten Neuhoff和昆山杜克大学的张俊杰教授随后进行了点评和讨论。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李智老师作了题为“配额分配机制设计:一项中国的现场实验室实验(Alternative emissions permit allocation designs: a lab-in-fieldexperiment in China)”的报告(合作者Da Zhang, Xiliang Zhang)。该研究利用实验经济学的经典方法,模拟分析了不同配额分配机制对于碳市场中企业履约、价格发现、成交价量等指标的影响。世界银行Jichong Wu、美国能源创新公司Chris Busch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王班班教授等嘉宾对该研究进行了提问与讨论。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张希良教授分析了中国碳市场目前面临的几项挑战,介绍了碳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参与研讨会讨论环节的还有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于洋教授、未来资源研究所的Mun Ho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Frank Jotzo教授、国际排放权交易协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Dirk Forrister等。
最后,张希良教授、LawrenceGoulder教授和Richard D.Morgenstern进行了总结发言,宣布研讨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