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下午,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等承办的CEMF2024年会主题论坛: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创新在北京举行。该论坛共同召集人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许吟隆研究员,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滕飞教授以及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蔡闻佳教授,论坛旨在通过适应技术创新促进适应行动的实施,探索保障适应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

                                                           

滕飞教授主持论坛并致辞。他表示,往年的能源模型论坛,更多侧重的是减缓领域,适应领域的技术讨论并不多,可以说分论坛九是“鹤立鸡群”,本次论坛主要基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适应气候变化经济学综合评估模型发展及应用”的部分成果,希望能助力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提升,推动气候适应型社会的建成。

                                                           

许吟隆研究员回顾了IPCC农业适应技术进展。他表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有两种基本方式,即增量适应和转型适应,相关领域应结合社会经济驱动力并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因素,建立气候变化适应性技术体系理论框架,构建多领域协同的气候变化适应性技术体系。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何霄嘉研究员介绍了从科学到决策的基于风险评估的适应气候变化研究。相关研究旨在建立包含“气候变化响应机制—气候风险评估模型—适应气候变化路径”全创新链条的研究体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关键科学问题,并瞄准国际研究前沿,弥补知识缺口。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郑艳研究员讲解了中国建设低碳韧性城市之路。她表示,未来极端灾害将成为风险新常态,加强气候适应是提升经济韧性和民生福祉的双赢选择,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探索因地制宜的中国城市低碳韧性发展模式。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王宇副研究员评估了气候变化对中国风、光资源的影响。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将导致我国风光物理潜力下降、风光资源南增北减、风光发电成本和风光波动性成本增加,而且可能导致各省风光总成本增加但区域变化幅度减小,并给可再生能源电力带来的损失大于收益。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王少华研究员介绍了耦合地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空间决策研究进展,包括数据和模型耦合驱动的空间决策优化研究和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空间决策优化研究等内容,并表示未来应加强地理+遥感+数学+物理+生物学协同发展,借助高智能计算、深度地图和类脑计算等先进技术。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王天鹏助理研究员介绍了气候损失和损害基金的实施机制研究成果。该研究提出了一个综合评估框架,旨在加强量化气候损失和损害的国家责任的科学基础,研究结果强调高排放发达经济体在承担重大损失和损害责任方面的重大责任,同时印度和最不发达国家等国家是气候财政援助的主要受益者。

                                                           

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李阔副研究员分析了全球升温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以及适应技术体系建设要点。他表示,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将面临更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并介绍了在1.5℃和2.0℃升温情景下,玉米、小麦和水稻三个代表性作物的总体变化趋势,以及针对不同作物和地区的技术体系探索。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赵梦真助理研究员介绍了极端天气事件健康适应策略研究。她表示,目前,极端天气事件广发、频发、强发、并发,对人群健康造成了直接影响,亟需为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提供科学支撑与方案,中国适应行动在综合监测、风险评估及预警、政策响应、效果评价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世界资源研究所数据分析师郭禹琛和助理研究员马震宇,以云南农业为案例,预测了山火在气候情景下的变化和对金融机构农业资产的影响。研究发现,云南野火造成的总损失通常不超过年农作物总产量的1%,但一次火灾事件就可能给农业生产单位带来灾难性的损失,未来项目应关注方法框架和项目实施等的提升。